文|蘇麗華 攝影|王致尹
「我從第一份工作開始就捐給伊甸。」于蕙玲因著認識劉俠,青少年時期讀到她的文章深受感動,進而認同伊甸,開始成為早療兒童服務的捐助人。這一善舉從沒間斷,一捐就是25年。
時間荏苒,轉眼間于蕙玲也從踏出社會的新鮮人,變成樂活的退休人士。當天,于蕙玲特別翻出歷史舊照,那是1996年,伊甸舉辦資助人與兒童相見歡的活動。問她當初見到資助孩子的心情是什麼?于蕙玲說當下看到孩子們,覺得他們純真無邪,惹人憐愛。而看到早療孩童在社會的幫助下,安心成長,令她欣慰。
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,對于蕙玲影響甚大
參加相見歡活動 意義很大
活動當天,她還帶就讀幼稚園的姪女一起參加活動。于蕙玲說,她希望從小教育姪女,讓她體會社會上還有一些經濟弱勢的人需要被關懷,讓愛苗在她幼小心靈中滋長。
攤開約略泛黃的舊照,她仔細地看著照片中的人物,細數過去的種種。那些陳年往事不禁勾起于蕙玲的好奇,心想:「在25年之後,他們(早療孩童)過得好不好?在早期的幫助下,他們是否有升學讀書的機會?」
相見歡是于蕙玲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,她禁不住地說:「帶給我人生很大的意義。」
于蕙玲大學就讀社會系,她最感興趣的必修科目是發展心理學。書中提到,從出生到青少年那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階段。「如有人幫助他們,對他們的幫助最大。」因此,兒童和青少年成為她主要捐助的對象。
出社會後,于蕙玲踏入金融業,隨著工作越來越忙,少有時間參加公益活動。她用固定扣款方式,默默付出己力。
隨著工作退休 開始關注老人
成長過程中,于蕙玲的父母長年在日本工作,一年返台一次。于蕙玲和兄弟姊妹由外公、外婆帶大,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,兄弟姊妹並不孤單,于蕙玲仍感覺得到家庭的溫暖。
直到大學畢業,父母才返台定居。現在,于蕙玲和父母住在一起,彷如彌補早年父母不在身邊的空窗期。
如今,父親高齡93歲,母親也80歲,兩老身體硬朗,喜歡運動,于蕙玲偶爾陪伴他們定時回診拿藥,在家活動有人照看,心裡格外放心。隨著年紀漸長,于蕙玲看事情的眼光和角度不同,她笑著說:「我要開始捐給老人了。」
于蕙玲鼓勵更多人一起加入捐助行列,一起愛這個社會
到法院當志工 看盡人生百態
平常,于蕙玲也沒閒著,到桃園地方法院的家暴家事服務中心當志工,協助處理離婚訴訟後的親職教育講座行政事宜。看著法院每天進進出出的人潮,于蕙玲禁不住地說,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故事。
得知伊甸即將邁入40周年,「一個基金會可以辦到這麼長壽不容易。」于蕙玲突然驚覺,她20年前的捐款應該要考慮通膨因素,提高捐助金額才是。
「鼓勵伊甸,已故劉俠女士創辦得很好,要繼續做下去。」她呼籲更多有能力的善心人士加入捐助行列,一起付出,一起愛這個社會。
更多文章請見:伊甸園電子報 NO.4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