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王錦萍 攝影|蔡佳真
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,按時候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。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。《詩經一:3》
台中榮總的醫眷舍區內,彭格致在園子裡栽種了許多花草樹木,綠手指不限於自家門前,而是哪裡空了一塊就在哪裡栽種。彭格致回想起捐助伊甸的緣起,是因為喜歡文學,喜歡杏林子。
「因為我的父親、先生、弟弟還有兒子都是醫生,我們家族也有好幾位在醫療環境裡工作,所以我特別注意到用文學去描述疾病。」彭格致是標準的醫生娘,當年非常喜歡看劉俠的書,她談起讀到文字時的感動:「疼痛的時候怎麼去忍耐,怎麼去熬過這些過程,劉俠讓人敬佩,文筆也非常好,在情感的描述上也極為細膩。」
固定捐款讓人好做事
從早期不固定的,使用劃撥單少量捐款,至今彭格致持續捐贈伊甸基金會已將近二十年,「以前喜歡杏林子的文章,欣賞劉俠,到後來是因為信任伊甸基金會,行有餘力就多幫忙一點。」她說:「伊甸這些年來可以看到是有所為的,項目也一直在擴大,所以很信任伊甸,而信任就是讓捐贈人願意長期支持的原因。」
彭格致選擇長期而固定的捐款還有她的切入觀點:「讓做事的人像是有一筆固定的收入,知道背後及未來都會有款項捐進來,如此才能安心的規劃服務內容。」不用擔心無米之炊,服務就能朝更細緻、更長遠前進,彭格致像是用經營者的角度看待捐款行動,她用細水長流的方式持續捐贈灌溉。
十年樹木百年樹人,就像種樹一樣,彭格致表示,她一路見證了伊甸成長,幫助更多人。
施比受更有福,彭格致愈付出愈得力。
真實的快樂
「爸爸經常告訴我們,可以手心向下的時候千萬不要吝嗇。」父親在家門前種的那棵樟樹已經長得老高,足以庇蔭屋頂,彭格致四處做志工,出錢出力,全心全人的奉獻社會,她笑稱自己的個人特質就是喜愛付出:「長期下來我的感受是,需要幫助的人不僅需要情感上的關懷,真的也非常需要實質生活上的幫助,所以我覺得如果自己有能力,多付出一點都沒關係。」
她說受父親影響,家裡的座右銘就是對生長的土地要有熱情,「如果基金會可以更有效去運用,更增加我的捐款意願。」彭格致後續增加了捐款額度,她謙虛的表示真的只是個人的力量所及:「如果我捐了微薄的金錢,可是基金會可以做很多事,細水長流,從小河匯成大海,用在需要的人身上,那麼我捐的這筆小錢就會變成很有意義。」
彭格致最喜歡跟孩子們分享今天又參加了哪些公益活動,捐贈了什麼,她說無論款項或物資,她深刻感受到捐助的開心是真實的,那會是一輩子津津樂道的事,並且不要小看點滴涓流,長時間下來會變成澎湃的海潮,甚至產生連環的、善的影響,成為巨大的力量。
施比受更有福,彭格致愈付出愈得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