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許可晴 攝影|蔡佳真
陳素梅主任是伊甸迦南園庇護工場內五十名身心障礙員工的大家長。在伊甸服務即將邁入第30年,她總是親切地稱庇護員工為「孩子」。看見這群員工的努力與進步,是陳素梅向前的最大動力。
陳素梅(圖左)誠心對待每位員工。
走上伊甸迦南園庇護工場二、三樓,庇護員工們合作無間,有人負責烘焙,有人搬運成品,庇護工場主任陳素梅則站在其中給予他們鼓勵和指導。
陳素梅在伊甸服務即將邁入30年,其間有庇護員工晉升為正式員工,甚至買房、娶妻生子。縱使已有退休資格,陳素梅仍心繫這群庇護員工,繼續在此為他們打拚。
會計科畢業的她原先與社福領域八竿子打不著,憑著高中時的一段回憶,她剛出社會便一腳踏入伊甸。
陳素梅聊起三十年前加入伊甸的原因。
陳素梅娓娓道來,她高中時有一位身障同學,每日千里迢迢從住家搭火車上學,然而火車站到學校還有一段路程,於是陳素梅自告奮勇,天天騎腳踏車載他上學。
「我從那時就對身心障礙者有股莫名的責任跟感動,所以後來才會進到伊甸。」在伊甸陸續做過資源募集、支持性就業服務,她最終來到迦南園庇護工場服務。
擔任庇護工場的主任,面對訂單業績與訓練庇護員工的雙重壓力,陳素梅謹慎維持其中的平衡。
「我們不能用同情來賣東西。當我看到外面市場的要求,反過來看我孩子的特質和能力,其實還是有一點落差,所以在經營、管理、訓練上要有些調整。」將庇護員工稱作自己的孩子,陳素梅對員工產能和產品品質頗有要求,卻也不吝稱讚孩子們的努力。
伊甸庇護工場很注重自身的產品品質與多樣性
「有時候我們訂單產量很大,我很感動是看到庇護員工們其實很累了,但是他們還是很努力想把工作完成。」去年五月因疫情的緣故訂單下滑,庇護員工們向神禱告,求神讓他們有工作做。看見員工們對工作的在乎,陳素梅甚感欣慰。
「我們存在的價值除了讓他們有個穩定的收入,還要讓他們能養活自己,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。我們也希望孩子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,而不是一直接受別人的幫助。」未來能夠進入一般職場磨練、學習,這是陳素梅對庇護員工最大的期待。
「我覺得做社福工作,無論新進人員或是資深員工都一樣,最重要的是不放棄!」這與伊甸的精神標語相呼應,三十年的歲月裡,陳素梅秉持耐心與毅力,將逆境化為成長的動力。
資料來源/閱讀更多:《伊甸園電子報 2022.3.16 》421期